走进工程公司长治分公司生产楼一楼,走廊转角处洗衣房内的洗衣机正忙碌工作;走进档案室里,整齐排列的档案盒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走进二楼餐厅里,空气中弥漫着食堂刚出炉的葱油饼香气,沁人心脾。文化墙“历史长廊”里,具有时代印记的照片仿佛诉说着往昔故事,让参观者犹如穿越时空。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正是公司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的生动注脚。
三餐有温度:从“凑合一口”到“幸福食光”
“过去一到饭点,大家就往厂外小饭馆冲,胡乱扒拉几口又赶回来,现在都往生产楼二楼跑”—工程技术部杨工所说的二楼。走进这个200平方米的用餐空间,“员工餐厅欢迎您”五个鲜红大字映入眼帘,两冷四热两汤的标准餐热气腾腾,搭配每周轮换的长治风味特色风味,让员工彻底告别“吃饭像打仗”的日子。虽不能自主点餐,但红烧肉油亮酥软、清炒时蔬青翠欲滴的出品质量,引得电气赵师傅直竖大拇指:“比家里婆娘烧得还香!”
听主管食堂的田锡中师傅介绍,食堂建设过程中,分公司召开联席会,共同商讨将厨房设在原来的旧车棚,通过小电梯将菜品直送到二楼的就餐区。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后厨-餐桌”完美对接。
生活有品质:洗衣房里的“民生温度”
走进生产楼一楼的职工洗衣房,电机班张师傅正将沾满油渍的工作服走进洗衣房。“以前下班要拎着脏衣服挤公交,回家搓得满手黑,现在走两步就能‘专业护理’。”这处由闲置库房改造的空间里,两台大型全自动洗衣机嗡嗡运转,墙角挂烫机蒸腾着热气,工作人员正手持电熨斗,正把洗净的工作服熨得笔挺。
“检修作业衣服磨损厉害,我们准备了针线包。”工作人员指着一排排的整洁工装介绍。洗衣房不仅提供免费清洗服务,还安排专人负责分类登记、缝补熨烫,员工只需将脏衣服投递,次日便可领取干净平整的工装。
管理有章法:档案室的“资料归仓”
推开新改造的标准化档案室,银白色的密集架整齐排列,档案员小霞姐手握台账本,轻车熟路地拉开第三排铁架:“这是财务资产部去年的财务记录,旁边是安全监察科的隐患排查档案。”她手指划过按部门、年份、类别分层的档案盒,动作利落地抽出一份装订成册的资料—从接到调阅需求到找出文件,全程不过五分钟。
这样的效率在一年前难以想象。过去各部门自行保管档案,合同、采购单等混放在铁皮柜里,吴主任讪笑道:“以前去找几年前的资料,没有几天功夫是找不出来的,翻遍三个科室才凑齐残缺版本”。自公司推行“资料归仓”制度后,各部门每年底将需留存的档案统一移交,档案室按专业分类编码,用32组密集架筑起“信息长城”。
“每个档案盒都有专属编号,像图书馆索书号一样精准。”小霞姐展示着墙面的分类示意图。她翻开厚重的登记簿,最新一页记录着本月已归档的文件,从劳务合同到工会活动记录,皆按编码各安其位。
精神有家园:文化墙上的“电光烛火”
沿着门梯拾级而上,一楼长长的企业发展历程如同展开的时光卷轴;大厅里一副中国地图尤为突出,从额济纳草原到南海之滨,标记着检修人纵横南北的攻坚足迹。走廊里2001年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的合影里,当年只是除灰技术员的青年才俊赵明致如今已是两鬓染霜的工程技术部主任;2008年那面流光溢彩的“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奖状正诉说着那段全员奋战的光辉岁月;2020年抗疫保供的照片中,全副武装的项目后勤主管李晓丽主任正在为参检人员测量体温。那些被定格的笑脸、发黄的奖状、模糊的底片,正将一代代人的奋斗密码镌刻进时光褶皱里。
这里不仅是成果展示区,更是员工自己书写的历史片段。“文化墙”每年更新内容,过去与现在完美碰撞。
安居有保障:空调吹来了“幸福凉风”
2024年深秋的寒露时节,天气已有了丝丝凉意。公寓三楼外墙,银灰色的空调外机整齐列阵,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青光。它们的悄然就位,彻底终结了这层楼“铁皮蒸笼”的过往。偶然间经过曾经的宿舍楼,轻轻推开虚掩的房门,屋内,崭新的智能温控面板与墙角斑驳的痕迹形成了鲜明对比,2016年的酷暑热浪又在记忆中升腾起来。
自2020年长治发电维护项目部成立以来,一路走来颇为不易。项目部先后经历了四次搬迁,每一次都伴随着不同的艰难。2020年的冬天,办公场所连取暖设备都没有,一走进办公室,寒意便扑面而来,班组里冷风习习。到了2022年盛夏,办公地点搬到了脱硫楼五楼,那里密不透风热浪滚滚。记得有一次刘总参加电热专业的安全日活动,全班人围坐在一起,没有空调,风扇的噪音又太大,每一次呼吸都裹挟着热浪。会议结束后,刘总的工作服湿了大半。
好在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去年,分公司给长治发电维护项目部每个班组安装了空调,冬暖夏凉,他们正与发展时代接轨,尽享分公司带给每位员工的幸福红利。
在追求发展的征程中,分公司始终将目光聚焦于职工生活的细枝末节,从“民生小事”入手,向“幸福指数”发力。用心倾听职工心声,把职工每一个微小的愿景都放在心上,全力将“职工愿景”变成“幸福实景”。未来,公司将创造一切机会持续改善民生,让每一位职工都能在这片奋斗的土壤上,收获满满。